当前位置:首页
> 离退休工作 > 夕阳风采
贵州行
发布日期:2008-11-05 浏览次数:

吴祥钧

三句话的今昔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我在上小学时,地理教科书概括贵州天气、地理、人情的三句话,至今还印在脑海中。所以去贵州之前,对贵州之行的期望并不高。只想看看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和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去了以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这三句话大相径庭。

  从天气看,我们是7月6日到达贵阳的、住了五个晚上,至11日离开贵阳的。这五天,白天都是晴天,只有一个晚上下雨。导游说,贵州一般都是晚上下雨的。其实贵阳是一个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森林城市、是中国的又一个春城,气候温和湿润,春夏秋三季都是旅游的黄金季节。我们在贵阳的几天正是南京的高温气候,而贵阳的最高气温只有29度,早晚还要加一件长袖外衣才行。贵阳是个避暑的好去处。旅行社安排我们住宿的是新建的“曦阳老年公寓”,条件够得上四星。我们遇到了几对从南京去避暑的老干部,一个人一个月的食宿费用约1500-1600元,据说伙食还很不差。

  从道路来讲,我们住在省会贵阳,北去遵义,走的是贵遵高速,南去黄果树,走的是贵黄高速。一马平川,限速都是120公里。

  再从人来看,贵州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这块土地上38个民族,少数民族喜欢银饰,妇女戴的帽子上满是银子制品,男子的颈项上,都是银项圈。

  所以贵阳导游说,原来描写贵州的三句话要改为:“晚上下雨白天晴,到了地头路平平,逢年过节满身银”。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是党在红军长征的危急关头召开的抛弃错误路线,走上正确道路的、挽救了党和红军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因此,有人把在粉碎“四人帮”后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11届3中全会比喻为“新长征”时期的“遵义会议”是很贴切的。在11届3中全会30周年的时候,去参观遵义会议会址也是很有意义的。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市老城区的闹市。旅游车在会址的大门前停下,首先映入眼廉的是大门上高悬着毛泽东书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据说,在全国的旅游景点中,毛主席只题写了这一处,是1964年底题写的。   

  会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房,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上盖小灰瓦,歇山式屋顶上开一“老虎窗”。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部分。主楼楼屋四周有回廊,楼房的檐下柱间有十个券拱支撑。东西两端各有一转角楼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栅栏。门窗涂饰赭色,镶嵌彩色玻璃,窗外层加有板门。楼内各房间设有壁橱。整个主楼东西阔25.75米,南北进深16.95米,通高12米 占地面积528平方米。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遵义城内上世纪三十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总司令部驻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并在组织上作了一些调整。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成立了毛泽东等三人军事领导小组。从而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正确领导,为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奠定了基础。

  会址楼上除陈列有遵义会议会议室 、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室外,还有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办公室兼住室,总司令朱德和康克清的办公室兼住室,总参谋长刘伯承的办公室兼住室,参谋长叶剑英的办公室兼住室。楼下有作战室、机要室、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住室,一局局长彭雪枫、张云逸的办公室兼住室,还有工作人员、警卫人员的住室。

  到遵义会议会址来参观的人们,都喜欢以会址的那幢楼为背景摄影留念。导游小芳把我们带到楼前的水泥广场上,在广场的一头,地上用红漆画了一个红圈,说这是最佳摄影点,国家领导人都是站在这个红圈里摄影的,于是我们同行者在这里摄了一张合影。果然效果很好。

  会址附近还有陈列馆,博古旧居,总政治部,邓小平故居,红军山烈士陵园等,还有毛主席遗物展。遗物展的最后一室名为“怀念堂”,室内有一尊巨大的毛主席全身雕象。有一名中年男子在那里叫参观者排好队伍,听他振振有词地念着对毛主席的赞颂,大家听他的口令向毛主席的雕象三鞠躬,然后他发给每人一张金箔卡片。当大家手持金箔卡从怀念堂的边门出来时,发现那里有一排柜台,有几个人坐在那里给大家在金箔上刻上姓名,说是留个纪念,刻好后就要你付费。付多少?随意,但一般是20元、50元不等。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有人借怀念之名,行敛财之实。神圣的事情被亵渎了,大煞风景。

  使人窒息的息烽集中营

  从贵阳出发去遵义,高速公路要经过息烽县,这里有全国闻名的息烽集中营旧址。这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一座最大的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三大集中营。对外息烽集中营挂的牌子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而对内,国民党将息烽集中营称为“大学”,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监狱和望龙门看守所则分别称为“中学”和“小学”。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建成至1946年撤销的近8年时间里,先后有1200多人在这所“大学”里承受着来自人间魔鬼的折磨,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著名革命烈士罗世文、车耀先、许小轩、张露萍、黄显声及爱国将领杨虎城、著名学者马寅初、爱国人士陈其尤等均关押与此...

  到达息烽集中营,一下车,迎面看到的是巍然屹立着的一座纪念碑式的群像雕塑,那瓦红色岩石雕凿的数位狱中志士形象,栩栩如生,脸上呈现出冷峻刚毅,视死如归的神情,双眸喷射出义愤填膺,令敌人胆丧的寒光,虽饱受毒刑摧残但却挺直了不屈的脊梁,虽备受百般凌辱但却坚守着神圣的信仰。

  走进高悬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牌子的大门,一面横幅当路悬挂,上书“抬起头来”!短短四字,透着千分霸道万般恐吓。路旁,在一个木制立柱上面,有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字。一面写着:“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另一面写着:“长官看不到听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听到想到做到。”周围有很多岗亭,均为木制,除了靠墙的一面,三面均开一洞口。可以想见,这个仅容一人的木制岗亭里,那双尖利的眼睛是怎样虎视眈眈地逼视着每个角落里的每一个犯人。院子里有座篮球场,现在已杂草丛生,左右两边各竖着一只篮球架,这两个沉默不语的木框架,似乎用形象在告诉人们:这是这所“大学”里唯一符合大学身份的设施。

  息烽集中营的第二任主任叫周养浩,为了显示他的“儒雅”。在集中营的办公楼挂上 “养天地正气,浩清白家风” 的楹联,内含周养浩的名字。周养浩还将集中营里所建牢房改名为“斋”,分别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俗称“八斋”。对犯人的称呼则更为雅致,曰“修养人”,接受的是“感训教育”。在集中营的院墙上倒处涂写着“成功失败,稳操我手”;“天堂地狱,唯人自择”;“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等标语。

  在这些温文尔雅的标语下,掩藏着“血雨腥风杀人场”的实际。我们走进关押“修养人”的囚室。低矮的囚室使人直不起腰,席地而卧的囚铺,每人占地宽不足一尺三寸,一只马桶就放在地铺旁。单独关押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马寅初的“斋”就更为奇特了,名为“感化室”,位于一座两层建筑的底层,房门不及一人高,需得弯腰低头才能进去,里面昏暗无光,水泥地上垒起的半尺高的平台即为床,一个木盆、一只木桶为房内所有家什。1940年,马寅初因经常发表进步文章和演讲,抨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而被捕入狱,在这间低矮昏暗的房子里度过了两年时光。“你不是思想的巨人吗?我让你在这里成为行动的矮子!”。爱国名将杨虎城作为一名特殊的“修养人”,和妻谢葆贞、子杨拯中一家三口被关押于“和斋”。“和斋”作为一座独立的小木楼,背后便是川黔公路,戴笠在视察息烽集中营时,害怕有人劫狱,于1939年春将杨虎城一家转禁至距息烽集中营14公里处的玄天洞。从此,杨虎城与其妻子在那座天然溶洞里度过了八年暗无天日的岁月。1948年,杨虎城一家三口被秘密杀害,

  特别要提出的是,集中营里有一个天然的岩洞,名为“猫洞”。50余年前,猫洞曾被军统用作刑讯室。洞中有阴森、潮湿的水牢和12种惨绝人寰的刑具,由于岩洞的隐蔽性较好,洞内即使发出撕心裂肺的叫声,外面也无法听到。1946年11月,军统撤离息烽时,用胶泥将该洞封填,以掩盖其滔天罪行。解放后,曾在洞内胶泥中掘出人骨,部分人骨出土时还戴有镣铐。

  在猫洞的外面,解放后修建了一座雕塑。雕塑由几个从地下伸出的戴着镣铐手组成,反映着遇难烈士不屈的抗争。

  参观息烽集中营,给人一种十分压抑的感觉,这是一种历史的压抑。历史已经过去,但给人以深刻的教育。要更加珍惜今天的成就,也要努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黄果树大瀑布的三个景区

  到贵州旅游,主要的旅游景点当然是号称亚洲第一瀑布的黄果树瀑布。车到黄果树才知道,黄果树景区包括三个景点:陡坡塘瀑布、天生桥和黄果树瀑布。我们换乘景区的旅游车先到了陡坡塘瀑布,它位于黄果树瀑布上游1公里处,进入景区,给人一种非常宽阔的感觉。因为这个瀑布的高度只有21米,不算高。但是瀑顶宽105米,是黄果树瀑布群中瀑顶最宽的瀑布。陡坡塘瀑布顶上是一个面积达1.5万平方的巨大溶潭,瀑布则是形成在逶迤100多米长的钙化滩坝上。导游告诉我们,陡坡塘瀑布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每当洪水到来之前,瀑布都要发出“轰隆.轰隆”的吼声,因此又叫“吼瀑”。

  在黄果树景区旅游,最另人感到意外的是天星桥景区,天星桥在黄果树旁,景区不算很大,方圆五点七平方公里。一入景区,脚下就是水,石在水中,人在石上走,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崖、石壁,整个景区是一面静静的大镜子,让你正面、反面、侧面,从各个角度来看山,看石,看自己,看山石之奇,看山水之秀。在这些石崖石壁之间则贴着水面散布着三百六十五块石头,每块石头,有序地从1月1日到12月31日刻着日期,游人就踩着这些石块,穿行在山水间,一边欣赏山水之美,一边寻找刻着自己生日的那块石头,到了生日石,就站在上面拍张照留作纪念。此园就名数生园,在参观过程中,同行者就不断发出赞语:想不到天星桥这么好玩。好玩在那里?我的体会是好在:一是这里既有水又有山,二是这里的水和山又结合得那么巧妙和和谐,三是这里的水和山又是那么亲近,可以触摸、可以让游人深入到山水之间去。

  黄果树瀑布是我们那天到的最后一个景区,是那天旅游的压轴戏。进入景区,首先是一个公园,公园里依崖而立着一座亭阁。这座亭子古典、雅致,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亭的正中雕刻着三个大字;观瀑亭。亭子两边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下联是“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这是对黄果树大瀑布的生动描写。穿过公园,顺着石径再往下走约百余步,就来到座落在葱郁的树林中的茶室。它高二层,正好和瀑布遥遥相对。从茶楼到瀑布,有千余级台阶,一步一景,松青竹绿,山雀争鸣,嘤嘤成韵,使游人心旷神怡。路旁有摆摊出售水果和各种工艺品的布依族姑娘。下完台阶,沿着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很深山沟的小路,我们逐渐接近了瀑布,此时空气中充满水和雾,耳边响着瀑布的轰鸣声。有的游人打开雨伞,企图用来档水,但是整个空气里充满着水分,雨伞是没有用的。沿路有许多小贩兜售一次性的塑料雨衣,价不贵,每件二、三元。但是穿上雨衣,由于塑料不通气,身上的热气散发不出去,雨衣内全是水气,更加闷热,反倒是不打伞不穿雨衣,冒着水气前进更好。

  走到瀑布前,眼看落差74米,宽81米的瀑布从断崖顶端飞流而下,瀑布从顶处落到岩下的犀牛潭中约需5秒钟,势如翻江倒海。水石相激,发出震天巨响,腾起一片烟雾,迷蒙细雾在阳光照射下,但见一条彩虹显现在面前,这是水气反射阳光形成的,所有的颜色都是那么纯正,红色的灿烂,橙色的温馨,黄色的多姿,绿色的正直,青色的温柔,蓝色的浩瀚,紫色的典雅,每一种颜色都深深的刻入了我们的心弦,煞是壮观。游人无不摄影留念

 特别是瀑布后的水帘洞相当绝妙,134米长的洞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3个洞泉和1个洞内瀑布。游人穿行于洞中,可在洞窗内观看洞外飞流直下的瀑布;

  穿过水帘洞,就走到了犀牛潭的另一边,我们顺路而下,最后穿过悬索桥又回到对岸。来时顺坡而下的一千多级台阶,此时由长长的自动楼梯可以代步,站在据说是中国最长的自动楼梯上,我们一会儿就到了大门内的公园。

  天龙屯堡-居住着南京人的后裔

  去贵州之前就听说天龙屯堡居住着南京人的后裔,保留着六百多年前南京人的习俗。通过参观,我们稍稍了解着这段历史。所以旅游也是一种学习,旅游能增长见闻和知识。

  公元1381年朱元璋派三十万大军平定了西南。为了“永固江山”, 1382年,朱元璋下令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派军士屯垦驻防,“三分操备七分种田”。按照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带家眷,这些征南将士的家眷们自愿和被迫加入了屯田的行列,象这种以军士和军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称为军屯,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贵州因明朝屯兵才得以建省,其中来自应天府(南京)的三十万大军和二十万家属,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入黔始祖。

接着朱元璋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如沈万三等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而外,剩下的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

为了再扩大军队给养的来源,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营,这种屯田形式称为商屯。

朱元璋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政令畅通,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屯田移民“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的的改变了这片“蛮荒之地”。上百万的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改变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明代中后期由于战乱和苛赋日越加重,屯田制度才逐渐步入了衰退。

在整个安顺地区的屯堡人,数南京遗民最多。他们至今还保持原祖先朝代的习性和生活。屯堡女人是屯堡文化的忠实守护者,一身奇异的“凤阳汉装”、“南京明服”一穿就是六百多年。屯堡妇女的装束是朱元璋老家汉族妇女和应天府妇女的正统明朝装束。她们身着或青色或蓝色或紫色或粉色或绿色或白色的大襟大袖长袍,系上黑色昂贵的丝织腰带,背后吊上长丝绦。在袖口、衣襟处镶嵌美丽的花边,长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上银制和玉石发簪,腕戴银手镯,耳吊银质玉石耳坠,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鞋,额扎白布带(老年人多为黑色),有的还增添了方头巾和彩带黑色围裙,显得古朴、陌生而又美丽。妇女婚否的区别在于:未婚少女梳长独辫;已婚者则除了挽髻外,尚须剃额修眉。  

  我们参观的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本世纪初,天龙的几位有名乡儒感觉“饭笼”二字不雅,提议取天台山的“天”,龙眼山的“龙”二字为村寨之名,这就是天龙屯堡镇“天龙”二字的由来。天龙屯堡有26个导游,全是天龙屯堡的姑娘,人称“小娘娘”。他们穿着明代服饰,操着地道的普通话,讲解着屯堡故事、明代遗风。 

  小娘娘导游先是带领我们登上被称为“黔南第一山”的天台山,属于省级文保单位。山高百丈余, 西、北、东三面皆为绝壁,唯有从南面可拾级而上, 山势极为险峻。山道上林木蓊蓊,浓荫蔽道。山巅一寺,称“伍龙寺”,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其建筑因形就势,设计独具匠心,规模宏伟,造型奇特。寺内存有吴三桂在天台山留下的宝剑、朝笏等遗物。   

  从天台山下山后,小娘娘带领我们参观天龙屯堡古镇,古镇的主街是一条宽宽的石板路,街中设有茶亭,一位大娘在那里烧茶水,免费供应过往行人,我们都去喝了茶,和大娘交谈,有的还和她合影留念。

主街的尽头,有一所很大的宅院,进入大门,中间是古树参天的大庭院,三面都是两层的楼房,这里原来是屯堡的学校,现在学校另外新建了校舍,这里改为文化馆和陈列室。庭院前面的平台上正在演出当地独有的地戏,庭院里排列了许多座椅,成了露天剧场。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演出不用戏台,而是在村中院坝里进行。地戏演出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纳吉驱邪,祈求五谷丰登,因而整个过程充满着傩祭活动内容。安顺地戏演出以村寨为演出单位,演员是地道的农民。一般一个村寨一堂戏,演员二、三十人,由“神头”负责。演出时间为每年的新春佳节和农历七月稻谷扬花时节。成年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为了祈盼一年的辛劳获得丰收,为了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以大姓为主体的农民戏班在寨中空地围场跳起了地戏。届时,全村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围场观看。娱神与娱人相得益彰。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

  安顺地戏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广受海内外人士关注,曾造访法国、西班牙、韩国、日本、新加坡,多次到香港、台湾、北京、上海演出,深受欢迎,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中国戏剧历史博物馆”,是研究戏剧发生学、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美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活材料。

  看完地戏。我们在古街上继续参观,但见两旁的巷道纵横交错,遍布于巷道中的深邃抢眼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拱门,这一切无不显示出战争的遗迹和屯堡人的武备思想。街上还有一个宅院,门上挂着“沈万三故居”的横匾。

                   2008-10-31

rgt9t9et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