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离退休工作 > 夕阳风采
老校区系列记忆之四:厘清是“国立中央政治大学”还是“国立政治大学”
发布日期:2020-06-17 来源:老干部处浏览次数:

编者按:建邺路168号,是我们曾经的校园。一代又一代党校人在此工作、生活、成长乃至离休、退休,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现将我校原副校长朱成荣同志的文章收录于此,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段历史,坚守初心使命,共话高质量发展未来。

在我校原址建邺路168号大门的门楼基座上,镶有两块石牌,一块是褐色的,镶在西门柱基座侧面(朝西),上面的文字是: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编号:2010024),原国立中央政治大学门楼,该处原民国时期建筑群已损毁,仅存此门楼。门楼建于1927年,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罗马风格。南京市人民政府,二O一O年九月。

另一块是白色的,镶在东门柱基座正面(朝南),文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国立中央政治大学门楼,南京市人民政府,二OO六年六月十日公布,南京市人民政府立。

两块石牌上标明的这个作为保护对象的重要近现代建筑是“原国立中央政治大学门楼”,说明它的原驻单位是“国立中央政治大学”。

我认为这肯定是弄错了。因为这个“原单位”是“国立政治大学”,而不是“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就是说,校名中没有“中央”二字。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国立政治大学”的沿革说起。这一沿革就是: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国立政治大学。与这一沿革的三个校名相对应的,是国民党主导的中华民国政府的三个时期: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就是说,学校名称的变化是适应民国政府不同时期需要的,换言之,不同名称的学校是配合民国政府不同时期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的。

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1927年5月至1929年7月)。是民国政府定都南京时,蒋介石为配合“清党”反共、实行军政时期的需要而建立的。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打下南京以后,蒋介石随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实行“清党”。这样,原先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中共产党员政治工作者和在国民党各地各级党部中的共产党人被清洗,使得军队和地方各地国民党组织空虚,迫切需要充实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干部。因此,1927年5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创设中央党务学校的议案,“教育之主要目的,为配合清党反共之需要,完成北伐及开始建国的使命,培植党务的干部与党的建国人才。”

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1929年7月至1946年7月)。北伐战争结束后,随着“五院”成立,国民党之民国政府进入训政时期。为配合训政时期对干部人才的需要,1929年6月,国民党中央第十九次常会决议,改中央党务学校为中央政治学校,使之成为“中国国民党所创办为养成三民主义政治人材的学校”。政校前期8年(1929年7月至1937年7月),校址在南京,“教育之主要目的,为配合党的训政工作,培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干部人才”;政校后期9年(1937年7月至1946年7月),校址经庐山、湖南湘西芷江,最后迁至重庆,“教育目的,为配合抗战建国的需要,培养革命干部”。

国立政治大学(1946年8月至南京解放)。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还都南京,政校也搬回南京。这时,国民党中央宣布民国政府进入宪政时期。正是适应所谓宪政时期需要,为培育宪政人才,1946年8月,国民党中央第三十七次常会提出,将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办理,办法是:依靠大学法令,改为大学,隶属教育部;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1947年4月,“正式把这党办的学校,移归国办,成为教育部所属之国立政治大学”。直到1949年1月南京解放前夕外迁辗转大陆多地而最后溃散。该校于1954年在台复校至今。

从以上三个时期可以清楚看出,三个校名对应着三个时期,国民党实行的是“党国一体”体制,其主导的民国政府“军政时期”是“以党建国”,“训政时期”是“以党治国”,所以这两个时期的学校都冠以国民党“中央”之名;而到了“宪政时期”,国民党宣称“还权于民”,故将该校由“党办”移归“国办”,使之成为民国政府教育部所属高等学校,校名也自然地不再冠以“中央”之名,成为“国立政治大学”。与此相应,中央党务学校、中央政治学校乃至移归“国办”之前的国立政治大学,校长都由蒋介石兼任。直到1947年4月,“正式移交”完成,在蒋数辞校长的情况下,才聘蒋介石为名誉校长,并任命顾毓琇为校长。查“国立政大”校史、网站、出版物及政大校友回忆文章,从未有出现过“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称谓的。

                                                                                                                                   (2017年元月25日)


(责任编辑:李小红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