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离退休工作 > 夕阳风采
老校区系列记忆之九:魂牵梦萦老党校
发布日期:2020-06-28 来源:老干部处浏览次数:

编者按:建邺路168号,是我们曾经的校园。一代又一代党校人在此工作、生活、成长乃至离休、退休,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现将我校离休干部陆九云同志的文章收录于此,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坚守初心使命,共话高质量发展未来。

省委党校的旧址在南京建邺路174号(后改为168号),我同这个大院的结缘始于1943年。1941年冬天,我家从汉口回到南京,租住在建邺路185号,就在党校的斜对面。1943年夏天,我小学毕业,暑假中每天晚上在一个青少年暑期补习班上课,地点就在老党校“丁字楼”院子的平房里。补习班快结束时,通知我们到174号内看文娱节目,我去了,这是我第一次跨进建邺路174号大门。

1955年我在南京市委党校理论班学习,大约在10月底11月初,市委党校的校舍维修,临时借用了省委党校的房子,于是我们住进了六号楼的楼下。女生住最西面朝南的一间,男生在东头。上课、考试、开大会都在玻璃房子里。在这里一直住到12月份毕业。毕业后我留校工作,曾多次到省党校来听课。1960年代,我在句容县委党校工作时,也曾两次到省委党校参加短训班学习。1978年12月,我被正式调进江苏省委党校。1979年春天,党校从卫岗迁回原址,我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走进了建邺路174号,在这里工作了14年,居住了24年。这是我一生中工作和居住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我心情舒畅,事业发展的福地。搬家后,我仍常常在这里工作和活动,我对这块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    

雅致的民国建筑——六号楼

我在建邺路党校的第一个居住和工作场所就是六号楼。当时六号楼的第三层,临时作为干部宿舍。我住在三楼东头,东北面是四位单身女士,东南面住了范恒林一家,西北面是刘正坤一家,西南面是眭乃其一家。当中一间大房间里面放了一架钢琴和一张大桌子。盥洗室和厕所在最西头,大家公用。由于是坡顶,我和南面两家的正房后面都还有个披间,可以放杂物。大开间、大窗户、红漆地板,这是我22年来最豪华的住所。尤其是地面,以往我住的都是水泥地、砖地、黄土地,如今住上了木地板,就像一步登了天。我们几家在这里融洽地生活了一年多。六号楼的二层是教研室,我工作的教务处,在一层的东北角,后来到了党建教研室,也在一层,只不过从东北角搬到了西南角。办公室很宽敞,四张办公桌放进去还空荡荡的,法扬一度没有宿舍,就放了一张床住在里面。墙上有木板嵌的壁橱,还有一个大壁炉,冬天我们把烤火炉的管子接进壁炉,烟能从房顶烟囱里冒出来。这种雅致的民国建筑,使人发出思古之幽情。

通明透亮的玻璃房子

玻璃房子是一座平房,可以坐百十人,位置就在新图书馆的前面。“文革”以前,党校除了可容1300人的大礼堂和大礼堂楼上的小礼堂,没有专门的教室。人数较少时就在玻璃房子里上课。玻璃房子四面不靠,三面墙上都是玻璃窗,通明透亮,光线特别好,作为教室和会议室是很适合的。我多次在那里面听过课,也讲过课,很喜欢那个地方,可惜在盖新图书馆时被拆掉了。

烈火焚身的大礼堂

党校的大礼堂是很有特色的,不仅面积大,楼上下可坐1300人。而且吸音好,没有回声,上课开会坐在哪里都能听得清、看得见。功能也齐全,楼上有小礼堂、会议室,楼下周边还有些辅助设施。不但自己用,还经常有外单位来借用。党校搬回建邺路的头几年,教员不多,常并班上课,都是在大礼堂上,我在党校的第一课,就是在大礼堂上讲的。大礼堂不单建筑设计好,材料也非常好,梁柱都是大木料,1988年被火烧过后,很多30多厘米见方的大柱子都没有烧透,依然矗立未倒。

1988年1月的那场大火是惊心动魄的。早晨八点钟,我们还在大礼堂参加函授班的结业典礼,散会后不到半小时,大礼堂忽然冒出了浓烟,一会儿就出现了火光。消防队来后,院内的消防栓出不了水,只好接了很长的管子到南面河里去取水。当时情况确实很危急,大礼堂的东面紧挨着刚落成的新图书馆,前面十几米外就是六株高大的雪松,二十几米外是地下汽油库,大礼堂后面是仓库,放了很多供学员用的棉被和其他杂物。火势一旦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大礼堂的火势已无法控制,消防队只能集中水枪保住周围,不让火势蔓延。好的是全校师生都全力以赴投入了抢救,当时在校的党建理论班和政工班都是年轻的学员,他们成了抢救的主力。抢出了不少物资,也保住了周围的设施。


上世纪80到90年代,党校办学的条件是比较差的。第一届经济大专班上课的教室是临时赶建的,嵌在五号楼和七号楼之间。三面被墙挡着,白天都要开灯。七号楼、二号楼的教室,条件也很一般,夏天装几个吊扇,冬天没有空调,教师上课就是一块黑板一盒粉笔。学员宿舍是筒子楼,盥洗室和厕所公用。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逐步实现了党校办学正规化,培养了一大批在职领导干部和理论人才,创办了函授教育,解决了数以万计干部的学历问题,开办了研究生教育,提高了党校的学历层次。从建邺路174号大院里走出了一批领导骨干和各界精英。如今,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是党校人对它旧情难忘,魂牵梦萦。

                                                                                                                                                           (2012年3月)




(责任编辑:李小红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