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新华日报》“一线视点”专栏刊发我校第4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曹苏群的《淮阴工学院协同推进“四维建设”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淮阴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训,弘扬“明德尚学、自强不息”精神,协同推进“师资、课堂、平台、文化”四维建设,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着力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培育“大先生”,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建设,成立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网络名师育人工作室,培育造就更多铸魂育人“大先生”;修订和出台师德建设系列文件,定期开展翔宇系列人才选树活动,以身边优秀典型激励广大教职工做“四有”好老师,涌现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江苏省教学名师陈静等一批优秀教师代表。
上好“大思政课”,发挥“主阵地”作用。与淮阴中学、新安小学签约共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项目,开展思政课研讨、集体备课等工作;结合淮安地方优秀文化,打造《周恩来精神八观八讲》《风华淮安》等国情思政课;创新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建成多个课程思政案例库,开展基于AI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方法研究,获评全国发明展银奖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搭建“大平台”,发挥“主战场”作用。学校与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等共建了一批红色育人实践基地,多个二级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达成党建共建协议,师生共同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情境教学等活动,打造第一、第二两个课堂,推动理论与实践、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
建好“大学文化”,发挥“主流量”作用。和淮安市志办联手打造全省首个“方志+高校”文化驿站,将地方文化“微展厅”引入学校,以“方志驿站”为支点打通培育高校学生“知淮、爱淮、建淮”的校地合作大通道;积极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开学第一课”“青丰文化艺术节”“民族运动会”等活动;高质量推进书香校园建设,连续多年举办“知不足”读书节,获批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
学校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探索新时代育人方法,不断提升育人本领,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建设教育强国中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曹苏群(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第4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淮阴工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