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增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12月27日,《新华日报》“智观”专栏刊登我校第4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洪晔的《协同增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专门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我们必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功能,着力推动国家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影响巧实力、技术锐实力、科学元实力的不断提升。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始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方面,高校是人才集聚高地。应紧紧围绕和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引进和培育高水平人才方阵,不断完善人才流动和梯队建设发展机制,铸魂润心,积极营造教师健康成长发展生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构筑“百木成林”的聚才磁场,厚植“万木撑天”的用才土壤。另一方面,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应进一步完善有自身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筑牢人才自主培养基础工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造就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要更加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科技力量。一是构建一流学科牵引下的学科发展集群。在发展方向、资源获取、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方面全面布局,在高峰学科、基础学科、前沿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上发力,将学科交叉优势转化为集成创新优势,以创知推动创新。二是营造催生原始创新的科创生态。高校始终处于原始创新头阵,必须聚焦“四个面向”,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考虑,洞察科技前沿,超前谋划布局,掌握主动权;从人有我强的角度来考虑,明晰主攻方向,强调战略必争,掌握话语权;从人强我优的角度来考虑,聚焦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掌握决胜权。三是加速数字赋能。主动与数字时代交融互动,促进数实融合,重塑高等教育新形态,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平台化赋能、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管理治理方式变革、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融合协同新科研等方面积极推进,让数字变革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新动力、新引擎。
精准部署,协同增效。高校作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创新与各方的合作机制,在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人才支撑、智力支持等多方面开展合作,不断汇聚和优化配置各类创新要素,推动政产学研用有效衔接。一要充分发挥高校“孵化器”“智囊团”作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推动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推进特色高端智库体系建设,为区域和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支持。二要创新合作,精准对接,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积极探索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一体化以及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制机制设计,如多方共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校地共建产业聚集区等,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协同增效。三要带头引领新兴产业,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指示要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对外开放,文明互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高校要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以新发展理念指导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伙伴,推动中外教学融通,共建高等教育命运共同体,将优质教育资源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持续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公共产品;开展形式丰富的国际交流和宣传,增强国际传播力,讲好故事树好形象;创新评价体系,搭建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学术声誉;积极推进在地国际化,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协同与创新,探索整合性系统性的国际教育新实践;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拓展科技合作深度,积极参与牵头组织重大科学计划与工程;推进全球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衔接,助力构建全球高质量合作伙伴关系。
2022年5月,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召开,大会以“重塑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未来”为主题,发布了《超越极限:重塑高等教育的新路径》。创新发展已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和动力源,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迎头赶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积极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就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责之重者”,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行动上,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第4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