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担负起高校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12月27日,《新华日报》“要闻”栏目刊登我校第4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牛玉韬的《切实担负起高校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是能够正确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丰功伟绩和历史性成就已充分证明了的。真理的生命在于它是鲜活的、开放的、发展的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空间的变化与时俱进。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认同,为中国人民所掌握、所运用,必须借鉴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不断吸收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才能永葆真理的生命力。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所以,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始终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就出自于班固《汉书》,邓小平同志“小康”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诗经》。“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蕴含着“民本思想”“天人合一”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就昭示着,不仅过去、现在,将来依然如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二个结合”是高校要扛起的文化传承新使命。“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对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责任使命,在传播、研究和推动“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方面承担着新的使命。我们要在先学深学中把准育人根本。育人先育己,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对“第二个结合”做到学懂学深学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什么是“新的文化生命体”?这绝不是仅靠死记硬背能够悟深悟透的,要求我们必须先学深学,充分理解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才能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切实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理论创新中引领发展方向。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高校作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应主动研究阐释,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当代文化相融通、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协调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融合、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第二个结合”新的时代内涵,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是新时代高等学校理应肩负的历史责任。高校是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更是党的理论宣传的前沿阵地。高校要在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风采,彰显出中国人民内心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和优质数字资源,开展好宣传教育,让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学生的心间,形成最广大最广泛的共识,不断增强广大青年学生与全国人民一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底气。
(作者为省委党校第4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江苏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