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在文化育人中担当新使命
12月29日,《新华日报》“文化产业”周刊刊发我校第4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徐海波的《推动高校在文化育人中担当新使命》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持党对高校文化的领导,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根据时代变化和学校实际,不断在文化育人中担当新的使命。
坚持守正创新,把握文化育人的时代性。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产物,并在时代的变化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坚守根脉、不断创新,是中华文化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保持生命力的关键。高校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使之成为大学进行文化育人的基础。创新是文化发展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相统一,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文化资源,不断赋予大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创新大学文化的“新时代表达”,不断增强大学文化育人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注重以文化人,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优秀文化的正确价值导向为引领,滋养学生心灵,涵养学生德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文化的能量就在于其价值引领力。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以大学文化涵养学生行为文化,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校要塑造“平视一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年把文化自信融入成长成才全过程,融入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努力增强当代大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强化科技赋能,增强文化育人的创新性。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人类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深刻改变和创造着时代文化生态。在信息时代成长的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育人工作,高校必须用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按照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加强媒体融合,创新宣传形式,使互联网成为传播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高校要善于抢抓数字发展优势,立足时代发展、大学积淀、师生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让红色文化、学校历史文化等活起来,推动数字文化资源的再生产,形成一批体现现代性、富有创造性的数字文化成果。
(作者系省委党校49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徐州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