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工作 > 学员动态
第1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赴苏州现场教学情况综述
发布日期:2023-12-07 来源:学员处浏览次数: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11月21日至24日,省委党校第1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全体学员跟随总书记的考察足迹,紧扣“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要求,一路追寻、一路思索、一路收获。在这片现代与传统交相辉映的吴中大地上,学员们在探寻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苏州之路”中,不断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本领,确保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一、坚持园区发展,助推产业“强起来”

苏州工业园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7月在苏州考察调研的首站,也是学员们学习的第一站。园区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旗舰项目,开创了中外合作共建工业园区的先河。园区目前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89家,上市企业6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4.8%,正致力于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在园区展示中心,学员们重点了解园区建设及发展情况,并在数字沙盘区观看了园区29年“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生动实践;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家参观了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及新兴疗法三大重点产业集群;在苏州华兴源创科技,大家来到展厅、研发车间、光电实验室,细致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行业发展态势。一组组产业发展攀升数字,一件件技术创新成果,一项项实用新型专利,展现了高科技园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的领跑姿态。

聚焦扩大开放格局。园区积极构建和嵌入全球化创新网络,日渐成为我国连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重要纽带。近年相继引入设立冷泉港、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等国际合作创新平台。累计118家外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区各级总部机构,获评全省唯一“省级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跨境投资平台、园区产业基金等金融领域创新组合,支持信达生物、蜗牛数字科技等科创企业加快拓展国际市场。

聚焦提升产业质效。园区统筹质的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持之以恒布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不断“调高调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七成,成为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核心区域,获批科技部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园区为核心的苏州市纳米新材料集群进入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聚焦集中创新要素。园区加快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相继获批建设并投入运营国家生物医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等,参与国产大飞机、神州十二号载人飞船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今年科技人才入选数持续保持全国开发区和省市第一,累计278人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其中创业类占全国7%。

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园区积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秉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原则,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要素市场化改革等,营商环境居全球第一梯队。

二、坚持乡村振兴,助力百姓“富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今年以来,从盛产荔枝的广东柏桥村,到大陆北端的黑龙江北极村,从堪称“千万工程”缩影的浙江李祖村,再到江西之行的石门村,总书记始终关注着推进乡村振兴这项重点工作。紧扣总书记的关切,此次现场教学专门安排学员们实地考察吴江区开弦弓村、众安桥村以及相城区冯梦龙村。

开弦弓村,学名“江村”,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乡村调查撰写的《江村经济》而闻名。近年来,该村围绕“研学旅行、美美江村”主题,以费孝通江村纪念馆为载体,走出一条具有研学文化特色的江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无独有偶,冯梦龙村以冯梦龙廉政教育基地为带动,打造农业、文化、旅游多方面融合的乡村发展图景。震泽镇是中国蚕丝之乡,以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为龙头,以众安桥村的“谢家路”为样板,手工蚕丝工坊、苏小花田园餐吧网红打卡点、柴米多自然教育中心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乡村振兴之路逐步铺开。2022年苏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8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82:1,省定标准下集体经济强村占比100%。当前,苏州正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四三二一”目标任务落实,全力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样本。

推动农业供给、生态、文化、富民“四大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稳定安全供给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全链条升级农业产业,进一步深化乡村产业融合、提升产业质量和效能,建成具有地方特色优势、功能多元、业态复合、蓬勃发展的都市生态农业标杆。

推动乡村新功能构建、新空间拓展、新要素注入“三新特质”实现全域化统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要素集成、全方位展示,集中力量在全市打造一批资源整合、区域协同、连片发展、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促进乡村由“单打独斗”走向“集聚协同”。

推动农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两富水平”实现关键性提升。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基本形成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实现实质性突破。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基本权益平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收入水平均衡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基本建成协调发展、普惠共享、共同富裕的美好家园。

三、坚持以用促保,助益古城“活起来”

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学员们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桃花坞木板年画印刷、了解传统民居保护更新、感受古建老宅历史气息。2500多年的苏州古城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正如总书记所说,“到处都是古迹、名胜、文化,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

多年来,苏州始终把古城保护更新作为城市建设首要内容,并设立全国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截至2022年底,苏州古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7个,保护面积383.48公顷。坚持“使用是最好的保护”,聚焦历史城区和周边“四角山水”,科学统筹古城保护、城市更新、民生改善,凝聚保护传承的多元合力,持续探索古城保护利用的“苏州实践”。

凝聚古城保护合力,唤醒沉睡遗产。姑苏区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思路,充分发挥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主体作用,同时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和“平江九巷”项目,积极探索保护更新的新路径。聚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不断加大对古城古建老宅、文控保单位的保护传承,目前姑苏区已先后完成多处宅院的修缮及招商工作,一批古建老宅被盘活。

创新城市更新路径,提优城市能级。深化“城区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理念,姑苏古城在延续历史文化记忆的同时,将传统与现代更新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将各处闲置资产作为城市存量提质改造、产业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招引符合古城风貌的精品酒店项目、推进剪金桥巷古城保护利用项目、开展32号街坊的更新改造等等,通过对古宅活化利用、闲置老旧载体盘活、老旧小区改造等行动,不断探索创新古城有机更新的多元路径。

聚力民生改善需求,精致苏式生活。聚焦群众需求端和获得感,姑苏区积极打造有质感、有温度、有品位的苏式生活典范,持续提升宜居乐居吸引力。全区不断完善“社情民意联系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等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创新举措,针对苏州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实际,积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实现全龄段养老服务闭环。同时,加快推动居民身边商圈焕新升级,制定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业态和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传统商圈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此次现场教学,学员们一致感到,省委党校高度重视、安排周密,教务处和学员处通力协作、精心组织、全程跟进,苏州市委党校积极协调、用心保障,各考察调研点热情周到服务、深入讲解导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既有实地考察、又有案例教学,大家收获满满、意犹未尽。大家一致认为,苏州作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无论是苏州工业园区经验,亦或是“鱼米之乡”样板,还是全国古城保护标杆,无不是广大党员干部自加压力、勇于创新、务实苦干的生动体现。大家一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苏州高质量发展经验,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工作状态,自觉把在省委党校三个月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16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学员丁静  李伟)

(责任编辑:陈明宏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