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新华日报》“智观”专栏刊发我校第4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高飞的《学习“党史六对” 汲取思想力量》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党史六对”启示录》记录了毛泽东同志与党内外人士进行的六次对话,其中蕴含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始终指引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永续奋进。重温“党史六对”能够为新时代党员干部修身立德、涵养初心、永葆奋斗姿态指明方向,增进力量。
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实事求是。1928年,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革命战士在荷树下的对话,正确判断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并展现出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正是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胸怀天下的大局观,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一百多年来,也正是由于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制定正确的政治战略策略。
“洞前对”中毛泽东同志强调,“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当群众的‘传达员’”,这一深刻见解指明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员干部既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群众所思所愿,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又要从群众利益出发,为人民群众谋实事、解实困,时刻警惕脱离群众风险。
“枣园对”中,陈云同志受毛泽东同志的点拨,领悟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历史也无数次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党赢得一次次胜利的强大理论武器。作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也应当牢牢把握系统思维、大局观念,以科学的理论研判整体局势,把握好整体和局部的联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好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从实践中寻找解决之路、创新之道。
勇于自我革命,不忘初心使命。重温“甲申对”,毛泽东同志和郭沫若的书信对话发人深省,以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警示全党,面对胜利要形成戒骄戒躁的作风。不忘忧患是我们党的宝贵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当保持清醒警惕,以昂扬奋斗的姿态应对形形色色的挑战。
如何跳出“窑洞对”中黄炎培提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给出了一个答案即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给出了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我们党员干部应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摒弃不良作风,保持廉洁自律,顺境时不骄不躁,逆境时不弃不馁。只有每位共产党员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身,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把握群众路线,永葆“赶考”精神。我们既要牢记中国革命胜利后的冷静思考,又要走好新的赶考之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党员干部应当走稳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在赶考的路上不忘入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要交上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重温党史、接续奋进,从党史中汲取思想力量,深学、细照、笃行党的先进的思想、方法和理论,并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谨慎,以大公之心、大义之举成就大我之境,将革命先辈开创的事业永续推进。
(作者:省委党校第4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