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发布第51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严德群的《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创新实践与启示》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常州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紧跟国家战略,深耕新能源产业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全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重大使命的行动中,坚决“走在前、做示范”。近年来,常州实现新能源产业“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全国第三、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正积极携手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将“常州·中国新能源之都”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取得的实效
(一)让常州新能源产业脱颖而出。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80亿元,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8.9%;“新三样”产品出口占全省份额15.4%。太阳能光伏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第一,全国出口新能源汽车每10辆中就有1辆是“常州造”。常州用四年时间,实现了从小规模量产新能源汽车到产业集群式、规模化发展,2021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11.2万辆,2022年34万辆,2023年67.8万辆,占全省的65%、全国的7%,今年有望突破80万辆。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新能源产业入库税收195.84亿元,增长1.5%;全市入库税收亿元企业74家,其中新能源领域企业25家,占比达近47.2%,且在前10位中占据半数。
(二)让常州城市能级提质焕新。常州新能源产业基础坚实、优势明显,成为各类媒体分析报道新能源发展时必不可少的城市,产城融合的溢出效应愈发明显。2023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落户项目319个,总投资额约1800亿元,5000万元以上项目占比71%,其中百亿元项目5个;引进新能源领域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77个,占比36%。今年已落户1亿元以上新能源产业项目103个,总投资额超570亿元,引进新能源产业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39个;新能源场景应用不断丰富,新能源整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光伏“见板率”不断提升,光储充一体化、超充站、新型智能微电网等集成常州制造、融合智能技术、服务模式领先的示范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绿色低碳成为城市新潮流。乘着新能源的东风,常州的综合竞争力、资源集聚力、区域辐射力、发展影响力大幅跃升,2023年高质量迈上GDP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位列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第8位,荣获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正进一步全面竞逐氢能、合成生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配齐建强现代物流、总部经济、优质教育、高端医疗等城市功能,切实以新能源之都的全方位崛起,支撑城市能级的持续性跃升。
(三)让常州发展经验再添新彩。常州以敢闯敢想、不等不靠、久久为功的果敢姿态,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就业服务、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为代表的多项工作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入选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今年1月,《江苏改革简报》(2024年第1期)刊发《常州运用改革思维 推动先立后破 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之都”》;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编撰的《制造强国研究》(2024年第2期总第115期)刊发《 锻造新能源产业优势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常州模式”》,为其他城市或地区寻求新能源产业突破,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参考。
实践探索:掌握“快与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也提醒“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要防止一哄而上”。必须掌握快与慢的辩证法,既要抢占先机,又要“保持历史耐心”。
(一)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不动摇,薪火相传的制造业基因和经年累积,为新能源领域产业在常州落地生根厚植了沃土。从上世纪70年代发展输变电,到90年代培育光伏,2010年布局动力电池,2019年下线第一台新能源整车,再到当下探索能源互联网、智能微电网。秉持“懂得、舍得、等得、容得”的理念,常州新能源领域产业集聚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领先优势。2009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常州也在这一年出台了包括新能源光伏产业在内的“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13年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战略”,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太阳能光伏等十大产业链;2014年出台《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充换电设施布局建设工作;2017年推出了十大产业链2.0版,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取代了原来的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明确成为全市发展重点;2021年以来,常州全面推进“532”发展战略,加快壮大“1028”产业体系,新能源领域各产业成为关注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的集群。常州市立足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的制造基础,充分发挥新能源领域起步早、根基深的优势,有效引导了新能源产业各环节发展,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完整的产业生态圈。
(二)以“时间不等人”的胆识,抢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能源产品更新快、技术迭代快,常州始终把创新作为牵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推动发展重心向创新转移、要素资源向创新聚焦、政策向创新倾斜、工作力量向创新靠拢。拓展价值链。瞄准产业“微笑曲线”两端,提升研发设计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制造软实力。进一步增强中汽研、南德、UL常州动力电池检测实验室、国创移动能源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公共服务能力,为常州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的汽车产业试验测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升级创新链。大力推动新能源头部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钙钛矿电池、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着力建设“一核一园两室三中心”创新矩阵,推动科教城、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发展,不断增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近年来,我市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40%,动力电池领域专利数位居全国第一。壮大人才链。牢牢把握人才作为创新关键的第一资源,高度注重人才引育工作,迭代人才政策体系,实施“龙城英才计划”新能源专项,推动人才工程、人才资源、人才政策、人才服务等优先向新能源领域倾斜。深化产科教融合。充分发挥新能源之都产科教联盟作用,集聚教育、人才、科研成果等要素服务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已上线的新能源产科教联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推动在常高校开设更多的新能源相关专业,加快建设新能源领域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和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以“一仗接着一仗打”的决心,完善产业发展生态。在新赛道上,必须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激发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但也要防止“犯急躁病”,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久久为功、步步为营。厚植产业发展优势。聚焦提升产业链掌控力,完善企业矩阵,形成既有“大象军团”又有“蚂蚁雄兵”的企业集群。目前新能源领域已拥有百亿工业企业(集团)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5家;升级产业发展定位,谋划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未来赛道,加快人工智能+智能驾驶、车用芯片和汽车电子中化合物半导体的研发,以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工程化等,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把握产城融合关键。新能源之都不仅是产业地标,更是城市名片,是产业发展和城市提级的双向赋能。常州加快全场景化应用覆盖,推动新能源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切实提升新能源之都的显示度、感受度。聚焦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见车率”、建设充换电设施提升“见桩率”、加大光伏示范应用提升“见板率”。推动大规模开发、高水平消纳新能源,在工业、商业、人口密集的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光储充检多功能场站、光伏一体化建筑、光储直柔建筑等示范工程,改造升级智能微电网,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探索建设近零碳园区和工厂,让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坚持法治保障长远。全国首创发布了地方标准——《新能源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新能源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出量化评价“常州方案”。经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出台国内首个新能源全产业链的地方性法规——《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成立国内首个新能源行业争议专业仲裁平台——江苏新能源争议仲裁中心,围绕国际贸易、投融资、并购重组、工程承包、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争议,为境内外新能源企业提供全流程的商事仲裁和调解服务。
主要启示
(一)坚持战略思维,把握发展“主动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造强国战略和有关能源转型、低碳产业发展的部署,立足产业演进、能源变革的大历史观,深刻理解和掌握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以“面壁十年图破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坚持主攻实体经济、突出智能制造,遵循以产带链、以链兴群,构建新能源产业闭环,将发展模式由单链条向大产业闭环,由单环节集聚向大生态集群进阶,在传统造车强市、能源大市中破圈突围、强势崛起,为建设“新能源之都”,赢得了起跑卡位的第一棒。
(二)坚持系统思维,统筹下好“一盘棋”。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富集产业资源,打造特色产业。推动招商引资信息共享、利益分享,鼓励各板块通过股权分配、税收分成等方式共招共建重大项目,形成协同有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拼图”,扎实塑造全域新能源产业地标。连续多年出台“新能源10条”“创新20条”“产业30条”等系列政策,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向新能源领域企业倾斜。争取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新能源之都”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集成更高层面政策,支持常州抢占发展制高点,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三)坚持创新思维,增强改革“牵引力”。始终把创新作为牵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推动全方位、多维度的先行先试,开创性凝练出“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的新能源产业闭环概念,提出新能源应用“三率”,围绕应用端的扩容和拓展,反向激发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活力,积极探索新能源领域地方立法和城市评价体系建设工作,创新金融资本赋能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等。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坚持专注发展的长期主义,持续培育更多增长曲线,加快细分领域前瞻布局,把“同源技术、多元应用”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加快培育一批新的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不断增强发展韧性后劲,确保“新能源之都”城市名片历久常新。
(稿件来源: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作者为省委党校第51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常州市工信局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