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工作 > 学员动态
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发布我校主体班学员王斐文章:铁血荣光奏强音,矢志创新奔复兴
发布日期:2025-10-13 来源:学员处浏览次数:

      9月22日,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栏目发布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王斐的《铁血荣光奏强音,矢志创新奔复兴》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9月3日上午,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长安街上,礼炮轰鸣、铁流滚滚、战鹰呼啸,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从徒步方队到装备方队,分列式中走过的每一步都在我心中激起一阵波澜,让我久久不能平复。这个向世界宣告我们挺直民族脊梁自信和捍卫正义和平决心的中国军队,通过“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终于实现了从装备屈辱到改写规则的破茧成蝶。

      当歼-35A隐身舰载战斗机亮相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思绪飘回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我先生的爷爷奶奶曾是中国歼击机摇篮——沈阳飞机制造厂的职工,他们曾多次向小辈讲述当年在简陋的车间里实现航空报国的历程。1951年,沈飞成立之初,厂区小,设备少,技术差,爷爷奶奶和同事们只能修理美制战机。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发誓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飞机。1956年7月19日,沈飞成功首飞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奶奶说,整个厂区都沸腾了,许多人激动得彻夜未眠;爷爷说,终于可以不用在阅兵时让战机来回飞两遍了!此后,我们国家的航空工业制造体系逐步建立,人才辈出,技术迭代,一代代战机层出不穷,爷爷奶奶那代航空人不断见证中国航空工业的“第一次”。今年阅兵,空中梯队已有各种机型的战机125架,这条自主创新之路,正是对“飞两遍”心酸历史最有力的回应。望向城楼上白发苍苍的抗战老兵们,虽已满脸沧桑,但他们依然挺直腰杆,用颤巍巍的手行军礼,他们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和爷爷奶奶那代航空人一样的坚毅与自豪。

      科技创新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阅兵场上展现的科技实力,与民间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我在基层分管科技工作,辖区的转业军人们退役不褪志,在实验室里悄然孕育出先进技术,默默为“科技强国”做着令人敬佩的贡献。某退役军人退伍后从轧辊厂的普通工人做起,不惑之年掏出全部积蓄,创办了铸钢轧辊厂,靠着军人的拼劲和闯劲迅速打开市场,宝钢、鞍钢等巨头先后成为客户,如今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已经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产品已出口至15个国家,打破了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垄断,展现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在我们举办的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退役军人们展示的“飞行互动体验模拟器”、“军民两用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等项目一次次斩获大奖,他们用部队历练出的执行力和创新力,在强国的征程上不断求索,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讲话中强调,“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无论是老一辈航空工匠,还是新一代创业军人,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都是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坚韧不拔和精益求精。老一辈人的“磨砺”与“坚守”,奠定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坚实基座,新一代人的“传承”与“飞跃”,推动着中国不断铸就自立自强的“大国底气”。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将始终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好伟大抗战精神,把科技创新这个强大引擎全力发动起来,用使命来导航,用坚韧来攻坚,用敢先来突围,在坚定信念与坚强实践的和弦共鸣下,努力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稿件来源: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作者为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常州市武进区副区长)

 


(责任编辑:刘丰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