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栏目发布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徐菲的《以教育之力,共赴发展新程》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教育是人民幸福之本、国家富强之基、民族复兴之魂。教育国际交流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也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交流源远流长,并随着现实需求的变化,实现了从援助-受援关系向合作共赢模式的深刻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方面,即通过多双边渠道为发展中国家举办各类政府官员研修、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其他人员交流项目。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开始资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并帮助亚非国家建设院校,力所能及地提供教学仪器和设备。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派遣援外教师。此后数十年间,应受援国请求,中国通过举办研修班、接收留学生和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为援建项目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南方”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呼声日益高涨。习近平总书记胸怀天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为新时代援外工作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促进区域教育的广泛开放、深入交流与深度融合带来了崭新机遇。在“正确义利观”“真实亲诚”“亲诚惠容”“授人以渔”等外交理念的指引下,一系列务实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中国与受援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从单纯的资金和设备援助,逐步转向更加注重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受援国的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也促进了双方在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的互鉴融合。此类合作既增强了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也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同时,随着教育合作的深入推进,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谊不断加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是教育国际交流领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范例。为传播中国审计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交流互鉴,自2016年起,南京审计大学开始招收留学生来华攻读审计专业硕士。截至目前,已为78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审计机关培养了420名审计专业人才。在审计署、商务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留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实地走访,提升了专业素养,增强了对中国审计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解。2023年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留学生回信,鼓励他们与中国同行加强交流、互学互鉴,通过审计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读懂中国,为深化国家间友谊与合作积极贡献力量。留学生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永不忘记在中国的经历,永远珍藏与中国的感情,努力做增进中国与所在国家友谊的使者。
当留学生发出“做自己国家的焦裕禄”的坚定誓言,当全球审计人共唱《茉莉花》成为佳话,当中国审计经验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并为推动全球良治作出贡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丰硕成果,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鲜活体现。此类合作促进了全球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得以共享中国教育发展的红利,同时也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舞台。这种跨越国界与文化的教育合作,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与情感联结的桥梁。通过这样的国际交流,我们不仅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更在汇聚“全球南方”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以教育之力共赴发展新程,是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积极贡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作为高校外事工作者,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扎实的行动,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做优做强“留学中国”品牌,推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为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与发展不懈奋斗。
(稿件来源: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作者为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南京审计大学留学生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