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省委党校第5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全体学员赴福建开展现场教学。这片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过并深情牵挂的热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为期一周的现场学习中,学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福建工作的足迹,深入宁德、福州等地,走山乡,访古厝,进农家,下企业,通过课堂听、现场看、互动学,深刻领悟新思想的孕育形成及其实践伟力。大家深刻体会到,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是江苏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根本要求和关键所在。本期“政声”版刊发部分学员所思所悟,以进一步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推动发展。
10月14日, 《新华日报》 政声版整版刊登省委党校第5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赴福建开展现场教学心得体会,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姜 宸
“3820”战略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擘画的战略蓝图。如今,这一系统战略已转化为福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当前,正值“十五五”规划编制关键时期,学深悟透“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对谋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深刻感悟“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远眼光与战略定力。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就要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福州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谋划“十五五”,我们要紧扣“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重大要求,坚持“看长远谋当下”,使发展规划既契合时代趋势、遵循客观规律,又彰显区域特色、把握发展主动;坚持“看战略谋布局”,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中统筹思考;坚持“看全局谋一域”,从全局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做大做强核心优势,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坚持“看对标谋未来”,加快把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为“经济大省挑 大梁”扛起担当、贡献力量。
深切体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谋事之基与成事之道。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在福州工作期间,在习近平同志的倡议和领导下,福州组织开展了“万人问卷、千人调研、百人论证”,1600多名干部围绕581个课题深入一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历时半年、十易其稿后制定了“3820”战略工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唯有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更好育新机开新局。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秉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理念,结合“四进万家”调查研究方法,躬身入局、脚踏实地,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五五”规划编制中来,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牢牢把握“把群众的事情作为大事来抓”的使命担当与为民情怀。“3820”战略工程能够赢得民心,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菜篮子”“米袋子”“安居”等一批民生实事贯穿了“3820”战略工程全过程。这些实践深刻启示我们,谋发展、编规划要始终从群众最关切、最急需、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努力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上多思良策、多办实事;切实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打造更多品质宜居空间;统筹抓好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工作,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贯穿到规划发展蓝图和各项决策部署中去,让发展成果更加可感可及。
充分践行“把抓落实摆在突出位置”的实干精神与务实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推进“3820”战略工程实施,习近平同志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为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这一宝贵经验深刻揭示出,谋划制定规划是前提,保障实施则是关键。“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确保规划如期全面实现,尤其需要发扬攻坚克难、一抓到底的实干精神。我们必须自觉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始终把抓执行、抓落实作为工作的生命线,抢抓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省委党校第5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南京市建邺区委书记)
大力弘扬“弱鸟先飞”的担当精神
张冲林
“弱鸟先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认识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他指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关键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先飞’意识”。多年来,闽东地区以这一思想为引领,大力践行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充分发挥山海兼备优势,奏响“经济大合唱”,丰满“弱鸟的羽翼”,实现了从“老少边岛贫”地区到全省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华丽蜕变。“弱鸟先飞、后发先至”的发展辩证法,有力见证了“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奋斗力量,对于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以正确政绩观为高质量发展奠基
鲍 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工作的足迹,亲身感受闽东大地数十年来的发展变迁,我们深刻体会到,闽东大地的生动实践处处体现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追求。这种追求里饱含的不仅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石上的正确政绩观,是共产党人关乎初心与使命的价值选择。为官一任,多出政绩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也是群众所盼。但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如何追求政绩,检验的是政绩观,彰显的是为政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他曾“三进下党”调研,总结提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并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在下党乡提出了“滴水穿石”的理念,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掀开了闽东扶贫开发的崭新篇章。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可以说,“滴水穿石”理念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诠释,其核心在于“恒”,本质在于“实”。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摒弃急功近利心态,甘做铺垫性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以锲而不舍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韧劲践行“心中装着群众”的政绩追求。
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的方法论
深刻把握“因地制宜”的方法论,大力推进江苏差异化发展。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就深入基层,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开展调研,总结出宁德“三大特点”“三大弱点”“三大优势”,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发展理念,深刻诠释了“因地制宜”是促进发展的核心方法论,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启示我们,从实际出发,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弄清“家底”,不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发展路径,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正解”。江苏13个设区市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各异,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苏南作为江苏发展的“领头雁”,要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聚焦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强”。苏中地区应当发挥“江海联动”“跨江融合”的纽带作用,积极融入苏南、对接上海,在产业链分工协作、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环保共治等方面主动作为,打造我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带。苏北地区应当更大力度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依托资源禀赋,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导向,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深学“四下基层”,走实群众路线
王莉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是对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动诠释,为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四下基层”:群众路线是党永葆青春的“传家宝”。30多年前,在宁德下党乡,习近平同志开创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先河。这种“不坐机关坐田埂、不进会场进农家”的工作方式,深刻揭示了一个真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能断、不能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江苏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越要把“四下基层”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沉入基层一线,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中,真正读懂“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深刻内涵。
以高度文化自觉传承中华文脉
万传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和利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更像是一本摊开的文化典籍,静静地等待着每一位来访者,从中读懂中华文脉如何在守护与创新中绵延生长。
传承中华文脉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三坊七巷”是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上世纪90年代初,这片街区因旧城改造面临拆除危机,刚履新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立即指示暂缓拆迁,责成重新核实论证后依法终止房地产开发项目,还主导出台《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从制度层面为“三坊七巷”保护传承筑牢法治屏障。这一实践,源于对传承中华文脉的深刻认知,也是高度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今年7月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纳入城市工作的重点任务,这为中华文脉的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政策内涵。江苏作为文化大省,拥有南京夫子庙、苏州平江路、扬州东关街等众多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结合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借鉴福州“三坊七巷”实践经验,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将文化自觉付诸具体实践、融入发展血脉、贯穿发展始终。
传承中华文脉要把遗产保护和弘扬精神有机统一。文化遗产是“根”,精神内核是“魂”,传承文化必须“根”“魂”相依,让中华文脉具象化走进现实,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产生共鸣。这正是“三坊七巷”文物保护与精神传承的辩证之道,也为各地文化传承提供了经验启示。首先,传承中华文脉,必先守护好物质载体。“三坊七巷”中的坊巷格局、古厝建筑是闽地文化的活样本,当地坚持结构、材质乃至工艺、意境等各个方面“修旧如旧”,让古建筑从“残缺”到“完整”、从“沉睡”到“苏醒”。其次,守护物质遗产,更需深挖其精神内核。“三坊七巷”远不止建筑之美。参观林则徐纪念馆,深刻感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漫步林觉民故居,《与妻书》复刻手稿激励当代人领悟“家国大义”。江苏具有独特历史文脉,亦需践行此道。从苏州园林的“天人合一”到徐州“彭城七里”的汉风古韵,从雨花先烈的慷慨就义到新四军的抗战壮举,这些物质遗产、地域文化和红色基因,正是江苏文脉的“根”与“魂”,必须坚持文化遗产保护同弘扬精神内核相结合,让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交相辉映,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
传承中华文脉要在创新发展中焕发生机永续华章。如果说保护是为文化遗产“固本”,那么创新便是为其“赋能”。创新需要从多维度同向发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潮”起来。在“三坊七巷”各景点,扫码即享“云导游”,VR实景视频与真人语音深度解读历史,“云端坊巷”让人即便身处外地,也能沉浸式“漫步”其间。借助数字化手段,文化遗产不断融入日常,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当然,创新不是无边界任性而为,必须守住底线,才能更好地赓续中华文脉。要防范“文化短视”,不可为“创新”破坏遗产本真。要防范“急功近利”,不可只看重经济效益过度商业化,让文化遗产沦为“赚钱工具”。要防范“千篇一律”,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在模仿中丢了特色、失去活力。江苏传承中华文脉,亦须突出本地基因和血脉,如南京挖掘民国记忆、苏州深耕园林文化、徐州突出汉风特色等,做到不同城市各有侧重,让江苏文化传承“百花齐放”,更让千年文脉在江苏大地书写永续华章。
(省委党校第5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徐州工程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二级高级监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