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江文章:“双高协同”促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
10月28日,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栏目发布第55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二支部学员、常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田轶;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泗阳科技园常务副总经理周俊江的《“双高协同”促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当前,不少知名科技创新中心与产业集群的发展,都依托具有良好科教资源的城市和地区。江苏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肩负着“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使命任务。推动高校与高新区双向赋能、协同发展,打破地域、校际、学科界限,强化高校成果转化能力和人才要素输出能力,提升高新区统筹组织能力和企业创新活力,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江苏正在推进的“双高协同”,以“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为核心,打破了创新主体间的制度壁垒和功能隔阂,构建资源开放共享、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共用的协同机制,推动创新体系从“要素分散”向“系统集成”升级。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双高”主体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科创产业体系双向良性循环。
从资源拉动到制度驱动,激发源头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制定专项政策清单、改革指引,形成稳定的制度预期和系统化推进机制,使协同创新从过去的“可选项”转变为如今的“必答题”、从“碎片化项目对接”向“系统化战略协同”迭代升级。在创新供给侧,选取高水平大学和应用型地方高校,尤其是与高新区重点产业高度契合的院校。在产业需求侧,选取创新要素齐全的高新区,尤其是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的园区。高校要聚焦与相关高新区产业布局匹配度高的院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人才团队,高新区要聚焦到园区管委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平台。高校与高新区共同建立“创新需求清单—学科供给清单”匹配机制,促进供需双向融通。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创平台的定位,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专业化、全链条服务能力,促进与前端校内科研平台、后端高新区的联动。“双高协同”并不局限于“一区一校”,而是要推动“多区多校”动态适配结对,促进区域创新资源的高效统筹。
从学科导向到问题导向,构建协同发展体系。高校以学科为基础的科研组织模式,以项目、论文、奖项数量为主的考核方式,与高新区重视技术和产品、企业和产业培育的导向存在差异。传统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形式,多为单个科研项目,缺少提供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合作方式相对单一且可持续性较弱。从单一学科导向向多元问题导向的系统性重构,将建立起多节点、扁平化、嵌入式的创新网络,促进“优势学科”与“优势产业”精准对接、相互赋能。支持高校结合学科优势在高新区建设创新联合体,形成“建设一个科研平台—引育一名领军人才—带动一个产业集群—集聚一批双创团队”的链式发展效应。支持建设具有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功能的新型研发机构,形成“前岸研发+后厂转化”的资源配置模式。探索高校、政府、行业协会和领军企业“多方参与、多元支持、动态管理、创新形态”的共建模式,推动高校与链主企业深化科技创新合作,高质量建设学科交叉中心。聚焦产业链发展中急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未来前沿技术,引导高校跨领域、跨校际、跨学科联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产教融合育才,以卓越工程师学院、专业特色学院、重点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等为载体,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从线性传导向网络协同,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多层次激励机制,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高频流动、高效配置,实现人才创新动能从线性传导向网络协同转变。建立“双聘制”、完善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打破人才身份壁垒,支持高校选派科技人才到高新区企业担任“科技副总”,鼓励高新区企业管理人才到高校兼职“产业教授”,构建双向嵌入式人才交流网络。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考核指标,提高产学研合作、服务产业发展等实践性指标权重,引导人才面向现实问题开展创新活动。优化金融支持模式,设立概念验证基金、推广“先使用后付费”等机制,为协同创新提供全链条资金支持。推行“园区首用制”技术转让模式,支持中小微企业以“零门槛许可+延期付费”方式获取高校专利实施权,降低企业创新门槛和成本。支持高新区建设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探索“高校技术经理人驻园区”制度,完善“高校成果挖掘—商业价值评估—园区资本对接”全流程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高校与高新区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探索成果发现、概念验证、园区服务、投资孵化贯通的运营模式和收益分享机制。鼓励创新成果丰富的高校拓展发展空间,在异地高新区建设联合创新平台等,打造“高校研发、飞地转化、园区量产”的全链条转化模式。
“双高协同”作为一项系统性制度创新,正在成为创新聚合与动能转换的“催化剂”。要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协同机制建设、资源要素流动、学科设置优化、创新成果产出、产业效益提升等维度开展评估,尤其是将“双高协同”工作成效纳入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随着改革持续深化,高校的“智慧”将更顺畅地转化为高新区的“产值”,高新区的“需求”将更精准地牵引高校的“科研”,形成“科研—转化—产业”良性循环,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委党校第55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二支部学员、常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泗阳科技园常务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