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员工作 > 学员动态
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发布我校主体班学员殷杰文章:坚持改革创新引领,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发布日期:2025-04-01 来源:学员处浏览次数:

      3月31日,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栏目发布第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殷杰的《坚持改革创新引领,放大辐射带动效应》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经济大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应有更大的担当”,要求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这是我省进一步提升融入服务国家战略效能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大使命,就必须立足“交汇区域”“长三角重要一翼”“全国1/10比重”的优势地位,积极适应经济地理的格局性变化,率先探索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环保等改革突破和政策创新,不断深化空间布局调整、科技创新协同、产业转移承接、生态共保联治,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相互赋能。

      聚焦科技创新,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要切实肩负起总书记提出的“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的重大使命任务,充分依托长三角战略科技力量富集的优势,探索建立基础研究联合支持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作为制造业大省,江苏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面有一定基础和优势,要在打通制约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的各种堵点卡点上“打头阵”,持续放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试验田效应,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和行业产业集团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支持力度。要深入把握创新规律、市场规律和产业需求,加强跨区域多领域协同,因地制宜建立“产业飞地”“科创飞地”“人才飞地”,在要素资源利用上打开更大空间。

      聚焦产业链接,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指出,江苏产业体系完整、市场规模大、开放程度高,是全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枢纽,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枢纽。具体实践中,要坚持链式发展、网状集群,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主动服务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要着眼于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正确把握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一体化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载体的“首创首为”作用,积极探索专业园区共建共用、创新资源共聚共享、产业项目共引共推等高效协同机制,努力实现高水平的分工协作,合力打造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

      聚焦共建共享,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飞速发展,“跨域无感”已经体现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始终坚持以群众所急所盼为出发点,有序扩大“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的范围,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交通、旅游等领域形成更多一体化成果,逐步推动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向更广领域更高水平迈进。要更加注重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坚持片区化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推动镇村整体规划、功能互补、以强带弱、协同发展。生态底色和文化底蕴是没有边界的,要强化高水平保护的生态价值实现,促进生态创新人文相融合,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等高层次需求。

      聚焦跨界融合,加快毗邻地区协同发展。要树牢一体化意识、一盘棋思想,分层完善省、市、县三级一体联动的对接合作机制,推动“神经末梢”向“发展前沿”转变。围绕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总结推广一体化示范区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首个跨省域协同立法、首个跨省域高新区等创新实践经验,在有条件的省际毗邻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突破跨省统计分算、财税分享等关键环节,构建成本分担、利益共享的新模式,切实防止“内卷式”竞争。坚持从实际出发,鼓励区域内开展多边或双边特色鲜明的“次区域”合作,开展乡村共富、社会治理、文化交流等多种类型合作共建,达到做实一小片、协调一大片、引领一整片的效果。

                                (稿件来源: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省委党校第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省委研究室城乡建设研究处副处长)

 


(责任编辑:陈明宏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