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新华日报社理论之光栏目发布第36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学员唐军的《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文,现予以转载,供主体班学员学习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近年来,泰州市姜堰区三水街道精准锚定城市扩容“衔接带”和乡村振兴“试验田”的定位,紧扣“产城融合、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组织保障”主线,打出“规划引领、服务均等、人才支撑、产业突围、治理提效”组合拳,精心勾勒出一幅“产业旺、服务优、治理精、乡村美、百姓富”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推动产城融合,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典型区域,三水街道聚焦城郊区位特质,以产城融合为核心抓手,着力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功能跨界融合”的发展格局。整合城乡空间。打破城乡空间分割壁垒,借助科学规划实现城乡土地、基础设施等空间要素的合理布局与高效利用。围绕1个园区产业空间、N个社区睦邻阵地,构建“1+N”的产城融合网络,重点打造集“商业+文化+便民”功能于一体的复合空间,有力推动“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的转变。融合惠民服务。聚焦“一老一小”、中青年、新居民等各类群体的服务需求,探索实施“党员干部服务居民、居民服务居民、社会组织服务居民”模式,用好志愿团队、社会组织资源,形成“全域化+全龄段+全周期”的服务网络,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服务一体化、均等化。聚合人才资源。构建精准对接机制,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协同演进,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生态。全力推进“双招双引”,以“城市合伙人”模式构建开放型人才吸纳机制,以“满格”的诚意做好保障服务,让人才留得“安心”、生活“舒心”、发展“顺心”,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聚焦产业振兴,增强乡村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三水街道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大力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创新产业发展机制。首创成立家庭农场服务联盟,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两个主体”模式,组建为农综合服务、粮油产销、植保、农机四个合作社,为农场主提供烘干、农机存放、农资配供、农技培训等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壮大产业发展主体。探索“党建+农场+旅游”发展模式,将支部建到产业线上,按照“突出产业特色,主攻基础设施”思路,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村集体+企业+村民”三方联结机制,鼓励村民进旅游区工作,为村民就近就业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带动村民“离家不离村”就业。建设产业发展品牌。充分挖掘状元文化,举办樱花节、农民丰收节、簖蟹开市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打造“渔窑耕读”主题研学路线,开发系列“状元好礼”,扩大“三水状元菇”品牌效应。打造“北簖”“小杨人家”“祥泰小杨”“溱小蟹”“四阿姐”等农副产品品牌,实现河蟹销售营业额3亿元。
创新社会治理,绘就善治乡村新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三水街道通过多元治理手段的深度融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以法治强化引领,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为法治社会建设奠定思想基础。选优配齐“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打造“援法议事室”,完善基层法律服务体系。在“街道—社区”两级调解委员会基础上打造特色调解工作品牌,强化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二是以德治育人化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规民约融入家庭、家风、家教等内容,开展“三水好人”“十星文明户”等多元评比活动,树立具象化的优秀典型,引导广大群众对标先进,涵养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三是以智治赋能提效,充分发挥“智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支撑和赋能效应,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创新推行“智慧社区”平台,集成多维度应用模块,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互联网+基层治理”模式,实现群众诉求的及时收集与高效处理,推动基层治理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智慧型转变。
加强组织保障,凝聚振兴发展新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水街道坚持把组织振兴摆在突出位置,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真正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一是建强政治过硬组织堡垒,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高质量实施一批“书记项目”“放亮”项目、共富项目,落实党政负责人挂钩联系社区制度,推动村级党组织书记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的短板补齐、锻长,实现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二是锻造素质过硬先锋队伍,坚持把党员干部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聚力打造一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按照“一村一名乡村振兴指导员”要求,严把人选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为社区全覆盖选派一批乡村振兴指导员,帮助村“两委”强组织、抓经济、优治理、惠民生,推动资金、技术向乡村集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三是培育能力过硬乡土人才,着眼于推动乡村现有人才能力“提档升级”,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用好“亚夫工作站”资源,邀请专家定期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广泛引进融资、销售、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建立“理论教学—实践实训—创业孵化”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引导各类人才和创新资源向农村基层集聚,助力智慧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稿件来源:江苏年轻干部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第36期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进修班学员,泰州姜堰区三水街道党工委书记)